新媒体IP赋能成长,华师“小安计划”筑牢青少年网络安全墙

(张予诺 郭天琦)在互联网深度融入生活的今天,一种新型犯罪——“隔空猥亵”正悄然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。最高…

(张予诺 郭天琦)在互联网深度融入生活的今天,一种新型犯罪——“隔空猥亵”正悄然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。最高检数据显示,此类犯罪在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占比已近六分之一,且近八成通过QQ、微信等常用社交平台实施。面对这一严峻态势,一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跨学科学生团队,依托法学实证研究与新媒体创新,发起了名为“小安计划”的青少年防隔空猥亵新媒体科普教育项目,致力于为孩子们撑起一把数字世界的“保护伞”。

项目负责人、法学院本科生郭天琦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敏锐地察觉到“隔空猥亵”的隐蔽性与危害性。团队成员系统分析了76份相关裁判文书,发现此类案件多通过“游戏皮肤诱惑”“虚假身份交友”等诱骗话术实施,更令人担忧的是,近六成案件是由公安机关主动发现,而非来自家庭或学校的预警。这一发现让团队意识到,传统安全教育体系存在盲区。

为了解真实需求,团队开展了问卷调研。196份有效问卷的结果显示,仅15.9%的家长对“隔空猥亵”有清晰认知,超过六成家长面临“不知如何开口”或“缺乏适龄内容”的教育困境。这些数据坚定了团队的信念——必须找到一种孩子们愿意接受的教育形式。

基于扎实的调研,团队决定跳出传统普法模式,打造一个青少年愿意听、听得进、记得住的原创IP——“小安”。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试点中,超过九成学生喜欢“小安”角色,近九成学生在“小安普法课”后能够正确应对网络风险情境。学生反馈显示,这个由小安团队打造的形象,迅速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与信赖,而种“有故事、有形象、有互动”的教育形式也显著提升了学习兴趣与知识留存率。

(团队原创IP“小安”形象介绍图)

(团队成员为华师附小学生带来普法课。熊梓淇/摄)

团队打造“小安”系列短视频、漫画等趣味内容,并将其整合进微信小程序;同时特别设计“一键求助”功能直连全国12355青少年服务台,确保孩子们在遇到危险时能及时获得专业帮助,构建了从风险识别到一键求助的完整防护闭环。目前,小程序已完成首轮测试,取得了积极的反馈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项目的推进恰逢国家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法窗口。2025年11月施行的《法治宣传教育法》明确要求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各阶段,这与“小安计划”的初衷高度契合。“我们想做的,不仅是教会孩子识别风险,更是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,让法律赋予他们勇敢说‘不’的底气与能力。”团队负责人郭天琦表示。

这群年轻人正用专业与创意,为孩子们编织一张温暖而坚固的数字安全网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健康成长。

“每一份点击,每一次学习,都是孩子们网络世界中的一点星光,照亮危险可能藏匿的角落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更安全、更明亮的环境中探索成长。而我们,愿永远做那个点灯的人。”

——这不仅是“小安计划”的初心,更是这群青年学子面向未来的坚定承诺。

(团队成员与华师附小学生合影。熊梓淇/摄)

关于作者: 湖北新闻快报

为您推荐